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强化学校党政领导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,根据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秋季学期大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、校长上第一堂思政课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学校党委书记何汉武教授以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使命与青年担当”为题,于2025年9月29日和10月9日,分别在白云校区博学楼报告厅、天河校区西区学术报告厅为师生讲授了2025-2026学年秋季学期“思政第一课”暨工贸大讲堂第3期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、学工干部、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共近800人聆听讲座。课程围绕国家战略、实践路径与治理体系,深入阐释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与青年责任。
白云校区授课现场
天河校区授课现场
何汉武教授认为,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,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和定位,应当拓宽其教育面,成为终身学习的引擎,并从“国家战略:AI+与教育强国建设”“面向未来的学习:青年学生如何锻造适应AI时代的职业能力”“发展与安全:正确使用AI,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”等方面展开了对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使命与青年担当”这一主题的探讨。
何汉武指出,人工智能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体现,也是贯彻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的具体举措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者有机统一、相互支撑,形成了良性互动、协同推进的发展逻辑。他从国家顶层设计切入,系统分析了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部署。他强调,《纲要》制定“两步走”战略,即到2027年夯实教育强国基础,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,并从战略定位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重点任务部署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、系统性的部署。何汉武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,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培养“驾驭智能技术、具备创新能力和人机协作素养的人才”,以推动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。 针对国际竞争态势,何汉武列举了美国、日本、英国在2016至2017年间发布的9份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报告,强调“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水平和潜力,人才优势是最根本的竞争优势”。
授课现场
何汉武以bat365在线平台官网为例,梳理了职业教育锻造适应AI时代要求的新人才的具体举措:第一,部署DeepSeek,打造便捷高效的“校园生活助手”,为同学们提供7×24小时的智能问答服务;第二,创新性地引入了“数字人助教”这一智能教学助手,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活力;第三,创新打造“课程学习助手”,通过AI知识库构建课程智能体,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伴随式学习支持,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;第四,在当前“AI+数字内容生产”的课程实践中,课程重点围绕“AI+PGC”这一新型数字内容生产模式展开,帮助同学们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,为成长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人才打下基础。何汉武特别提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观点——“DeepSeek和机器人是教育的重大机遇”,号召学生认识AI革命与民族复兴交汇下的机遇与责任、主动培养技术应用、批判思维、伦理意识与创新能力,勇担时代使命。
面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,他引用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倡议》和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“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”,说明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,推动“以人为本、智能向善”的原则。针对学生的关切,他明确要求,使用AI生成的内容需标注模型来源与应用环节,必须坚守学术诚信底线。他勉励同学们要在学习技术的同时,主动思考并内化公平、公正、保护隐私、承担责任等伦理规范,要让“技术向善”成为内心的道德律令。
授课现场
在课程尾声,何汉武书记寄语青年学子,要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,并提出三点期望:一是要识变应变,将个人理想融入教育强国建设,找准发展方向;二是要锻造本领,通过项目实践掌握“专业+智能”复合技能;三是要守护梦想,践行技术伦理,成为负责任的技术使用者。他鼓励学生“不做旁观者,而做开创者”,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行稳致远。
本次课程通过案例解读、互动问答与视频展示等方式,生动呈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。课程内容兼具政治高度和实践深度,为学生应对智能时代挑战提供了清晰指引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会主动识变应变、锻造过硬的职业能力,努力将自己培养成能驾驭技术、善于创新、秉持伦理的时代新人。
(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/陈梦瑶 图/宣传部 复审:刘凤梅 终审:张巧平)